說明
本文為讀者來稿,編輯 CodingXiaoheng 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進行了少量修改以便於閱讀,主觀敘事僅代表投稿者個人觀點。如需轉載,請徵得作者同意。您可以通過我們聯繫到作者。
聯繫我們:mail@mtf.report
說明
本文亦可在
https://tieba.baidu.com/p/8520822761
閱覽
編者按
這份投稿,記錄了一位 24 歲跨性別女性從童年到研究生階段的成長經歷。作者回顧了自己在山東小縣城成長過程中的性別認知覺醒、校園霸凌創傷、青春期的痛苦掙扎,以及在高等教育階段逐漸找到自我認同的歷程。
內容預警
請注意:以下內容涉及校園暴力與霸凌、家庭暴力、自我傷害等敏感話題,可能會引起不適。請在確保自身情緒穩定的情況下閱讀。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需要幫助,請尋求專業支持。
童年的萌芽
我出生在標準的山東小縣城體制內家庭,雖然家庭條件還可以,但是父母從來沒有關注過我的內心想法,出了問題只是讓我從自身找原因,像讓我按照他們預想的道路走,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。不過說實話,他們對我挺好的。
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,算是所有父母眼中標準的好孩子,成績好、性格活潑的那種。記得二年級時發校服,然後就很想要女生的裙子,哭著要求穿,但是拿到手之後又怂了。當時我媽是老師,很多同事都說我長得像女孩子,可能小時候算是天賦黨吧,嘿嘿。
校園欺凌的陰霾
三四年級的時候,因為我媽被調到實驗小學(算是名義上縣裡最好的小學了),我也跟著去了。當時作為插班生,由於性格偏安靜,加上環境劇變,很難適應,結果被孤立。班主任也不太管,出了事就罰抄課文;數學老師雖然和我們家沾親帶故,反而處處排擠,還帶頭煽動同學一起欺負我。唉,打不過、逃不了,就特別難受😣。
還有一次,被一群男生起鬨抬起來,頭朝下直接摔在地上,後來診斷為輕微腦震盪,縫了三針。不過就算這樣,我也挺過來了。
青春期的困頓與掙扎
初中時期,是性別焦慮最嚴重的階段。因為變聲期很晚(差不多到了高二才開始),加上本身性格孤僻,被那群小混混欺負後,又會受到一些女生的安慰和好意,因此特別厭惡男性特徵,羨慕女性特徵。
曾經用繩子勒蛋蛋,用針扎過;最嚴重的時候,想拿刀跟他們拼了,但最後還是打消了念頭。畢竟我家庭條件比他們好,學習也比較強,沒那個必要。現在回頭看,他們裡面混得最好的,也不過是重讀一年才勉強考上一本。
當時很怯懦,不敢表露性別認知的掙扎,畢竟在網上看過太多同類被怎麼對待,真的很害怕。不過如果現在能重來,我可能會勇敢一些。
由於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,初三那年我轉去了寄宿制學校。那裡雖然也有很多農村孩子,但總體上只要不主動招惹,他們就不會找麻煩。
高中時期的隱秘探索
高中有機會去市裡最好的高中,但家裡覺得太遠不好監管,於是選擇了縣裡最好的。學校實行類似衡水模式,全靠堆時間。因為能用手機,我特別喜歡逛 YN 吧(當時應該是這個名字,或者叫 YNX 區),可惜當時沒錢,家裡也管得緊,買不到「糖」。
因為聲音比較尖,偏中性,記得有次一個女生見我一次就問我一次:「為啥你聲音這樣?你家裡也這樣嗎?」我之前月考都給她傳過答案,結果被這麼問,真的很難受。
高三時成績有點偏科,算不上頂尖一梯隊,高考發揮也一般。填報志願時,一開始填了中等偏下的 211 和中外合作 985,但被家裡改了,改填了省內一本的熱門專業。當時經濟類特別火,現在看來真是高位套牢。
大學的嘗試與妥協
大一時,我在淘寶買過「糖」,那時平台管理還不嚴,買了補佳樂和螺內酯。吃了一個多月,一次垃圾忘了丟,被父母發現(悲)。畢竟補佳樂粉嫩的盒子很顯眼,幸好被我敷衍過去了,卻也從此不敢再吃,還是太怂了。
回想起來,還是該勇敢一些。
後來又買過一次,可快遞包裹破損,少了很多劑量,就沒再服用。
整個本科階段,我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打遊戲了,最喜歡的角色是《古墓麗影》裡的勞拉和《合金裝備》裡的靜靜。現在想想,那些時間本可以用來做更有創造性的事情,比如畫畫,挺後悔的。
研究生階段的相對平靜
後來考上研究生,接觸內外導師的課題比較多,給人一種被需要的感覺。雖然要求嚴格、讚許少、批評多,但每次指示我都會盡力完成,因為那種被認可的感覺真的很舒服。
導師給的課題經費也比較多,這兩年想買什麼就買什麼,不再像以前那樣畏首畏尾。雖然有時感到壓抑、壓力大,但這確實是我生命歷程中比較快樂的兩年。
新環境中性別刻板印象沒那麼強,社交恐懼和抑鬱都有所緩解,但仍有一定的性別焦慮,估計只能緩解,無法根除。
當下的困境與思考
我不想背上 MTF 的標籤,尤其在東亞這種高壓社會,真的害怕標籤帶來的歧視和偏見,但內心又有很強的傾向。所以一直藏得很好。雖然周圍同學有問我是不是南通女銅,但我從沒往那方面想,嘿嘿。
現在卡在中間狀態真的很難受。今年 24 歲,其實也錯過了服用「糖」的最佳時機,加上就業環境極差,對未來非常迷茫。
我最喜歡百合番,現在唯一在追的動畫是《風靈玉秀》,真的很嗑女生之間的甜甜故事。
昨天我跟最好的直男朋友說了這些,他表示可以理解南通女銅,但完全無法理解這些感受。
回顧與反思
現在回想,後天性的因素應該更多一些吧。